10月14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布首份泛在电力物联网发展纲要《泛在电力物联网白皮书2019》(以下简称《白皮书》)。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今年,国家电网公司将通过57项建设任务和25项综合示范,重点围绕着力构建能源生态、迭代打造企业中台、协同推进智慧物联、同步推进管理优化4条主线开展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
“2019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推动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国家电网公司互联网部副主任汪峰表示,按规划,国家电网将在2021年初步建成泛在电力物联网,在2024年建成泛在电力物联网。目前,其各项建设任务有序开展,建设成效价值正在显现,作用效果逐步彰显。
现代技术驱动能源转型
“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创新举措,本质上就是推动我国能源电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具体实践。”正如汪峰所说,我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发展目标,对加快推动电网转型升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推进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对于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转型升级、持续深化能源革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泛在电力物联网可通过泛在互联和深度感知,汇集各类资源参与电力系统调节,促进源网荷储协同互动,实现削峰填谷,推动“源随荷动”模式向“源荷互动”模式转变。
如泛在电力物联网下的新一代智慧车联网平台监控系统,就是以优质充电服务为基石和入口,在配电网、用户、充电桩以及电动汽车之间进行充分的信息交互和分层控制,动态调整充电时间和功率,激励各方形成更加科学高效、经济合理的用能模式。据统计,仅国庆节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就在经营区域内提供充换电服务91.81万次,完成充换电电量2103.67万千瓦时,为电动汽车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另一方面,伴随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日渐深入,各种新型用能形式不断涌现。泛在电力物联网可通过清洁能源发电全息感知、智能分析、精准预测等方式,有力支撑各类清洁能源接入,提升清洁能源消纳水平。同时,还可以通过能源技术与物联网技术融合应用,推动各类用能设施高效便捷接入、状态全面感知、智慧互动,促进居民生活、交通、商业等领域再电气化。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国家电网公司在机场、港口、景区等地区,已累计推广电能替代项目7.5万个,实现替代电量85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散烧煤超过476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等超过1亿吨,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数据融汇赋能产业升级
作为先进技术需求最广泛、最集中的行业之一,面对跨界融合的加速推进,电网传统的依靠电量增长、规模扩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面对发展挑战,国家电网公司选择通过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建设,加快技术及商业模式创新,进而改造提升传统业务,培育增长新动能和竞争新优势,为加快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国网大数据中心副主任陈春霖告诉记者,通过推动电网数字化转型,泛在电力物联网能够全面提升电网的感知能力、互动水平、运行效率和自愈能力,使设备管理更高效,调度控制更灵活,供电质量更优质,大大提升了电网运行安全性。
“按照‘平台+生态’的思路,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将实现对能源互联网生态体系的‘引流+赋能’。”陈春霖指出,以电为中心向电力生产和消费两端延伸价值链,泛在电力物联网将有力促进全环节、全要素供需对接和资源优化配置,拉动产业聚合成长,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构建互利共赢能源新生态。
泛在电力物联网可实现对全社会能源电力生产消费信息的全息感知和汇聚整合,通过与相关领域数据融合,能够促进能源电力系统更好地与政务、交通、电信等领域实现互联互通,提升整个城市的统筹管理和协同控制能力,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据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总工程师陈竟成介绍,目前,由天津电力建设运营的城市能源大数据中心已正式挂牌成立,并推出了产业用能分析、园区活跃度分析等能源大数据应用,全力支撑天津打造“城市智慧能源大脑”。值得一提的是,由该中心每月定期提供的“电力看经济”分析报告,已成为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的定制化产品,为研判经济发展整体态势、加快城市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秉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发展宗旨,在不断推动能源发展的同时,国家电网公司也在不断努力为百姓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用电服务。由国网打造的“网上国网”可为客户提供互动化、智能化、多元化的电力综合服务,实现居民和企业用能业务全程线上办理,“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提升客户用电便利度与满意度。在已上线运行的5家省公司中,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的用户已达719万,减少群众跑腿90余万次,高压、低压业扩接电平均时长同比缩短27%和10%,降低企业办电成本超过4700万元,大大提升客户用电便利度与满意度,让客户拥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下一阶段,国家电网公司将进一步加强与能源电力企业、互联网企业、装备制造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的合作,广泛吸纳和应用业界先进成果,与社会各界携手努力,共同推动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打造能源互联网生态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